2010年09月10日 09:53:22 來源: 生命時報 編輯: 楊靜 【字號 大小】【留言】【打印】【關閉】 |
編者按:開學了,家庭生活狀態改變,不僅是孩子的人生轉折點,也是家長的新挑戰。不少家長感到難以適應,甚至出現緊張、擔憂等焦慮情緒。本期,我們邀請心理專家為他們開個“排憂處方”。 處方一 親子班 解入托之慮 9月伊
始,又有一撥寶寶進了幼兒園。入園時又哭又鬧的小朋友固然不少,殊不知,很多父母這時也會鬧情緒。想到“心頭肉”進入一個新環境,面對一群陌生人,劉太太
就覺得忐忑不安,經常是女兒在園裏玩耍,她在墻外流淚。成天翻來覆去地擔心:那麼多小朋友老師能照顧得來嗎?寶寶會不會被欺負?在家吃飯都得哄著,會不會
吃不飽?越想越難受,恨不得立即跑去把女兒抱在懷裏。 其實,這
些家長可能和孩子一樣,犯上了“分離性焦慮”。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顧伯美副主任醫師表示,這在媽媽身上很常見,是因為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和生活引起
的,嚴重時甚至拒絕讓孩子入園。特別是孩子哭鬧時,家長還會產生自責心理,認為自己不該把孩子留在一個陌生的地方。 心理處
方:加強信任、規范準備。首先,相信孩子的能力。3歲左右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,此時的他們渴望與同齡孩子交往,一般都能很快適應集體生活。其次,規范
化訓練。可以參照幼兒園的作息,讓孩子養成習慣,訓練吃飯等基本生活技能等。寶寶學會了,家長自然放心。最後,“脫敏療法”。入園前,媽媽和孩子可以參加
“親子班”,逐漸縮短和孩子一起的時間,實現自然過渡。(陳 蕓) 處方二 小課堂 消入學之愁 除了幼兒
園,小學也迎來了新學生。對孩子來說,上小學就是真正的“學生”了,充滿了新鮮感。但對于王女士來說,孩子上學讓她頭痛不已:自己剛剛升職,夫妻二人工作
都很忙,現在每天要按時接送兒子、監督他寫作業,還要與班主任和各科老師保持聯係,給孩子挑興趣班……這兩天,就為了誰去接孩子,她和先生吵了好幾架。 北京大學
精神衛生研究所付藝副主任醫師認為,隨著孩子的成長,家長的生活重心會發生轉移,這是為人父母的必經之路,特別在孩子從“幼兒”轉化為“學生”這一角色轉
變的關鍵時期。此時,家長面對工作和孩子的雙重挑戰,心理壓力更大,如果處理不好,可能對生活和工作過度緊張,產生“廣泛性焦慮”,甚至傳染給家人。 心理處
方:時間管理、適當求助。首先,家長要接受轉變。意識到為孩子付出是理所當然的,要學會適當放棄。此外,做好時間規劃。挖掘自己的“執行功能”,就能解決
復雜的衝突問題。比如不能接孩子時,可以安排孩子參加小課堂,下班後再去接他。最後,充分利用資源。家長們可以在附近的小區找幾個在同一所學校上學的孩子
家長,“拼車”、“拼時間”,輪流接送孩子,既可保障安全,又能節省時間。(陳 蕓) 處方三 健身操 補離家之空 近日,還有不少大一新生的家長不適應,孩子一走,不僅家裏空了,心裏也“空巢”了。李爸爸說,感覺度日如年,他和李媽媽兩人大眼對小眼,不知幹點什麼才好。少了孩子的嚷嚷,做家務也沒興趣了,甚至會覺得胸悶、心慌。 江蘇省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賀丹軍提醒,很多家庭,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,家長多年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,喜怒哀樂來自孩子,產生心理依賴。因此,孩子離開之後,父母一時找不到替代的興趣點,對未來無所適從,產生“期待性焦慮”。 心理處
方:接受現狀,挖掘自我。一方面,改善自我認知。告訴自己孩子長大總會飛走,給他們創造足夠的發展空間,才能更好地鍛煉他。另一方面,找到新的興趣點。家
長完全可以利用相對空閒的時間,做健身操、跳交誼舞,即健康又能打發時間,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事業。當然,如果不良情緒進一步發展,難以自控,最好及
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。(王昊飛)
留言列表